首站高校:啟夢學術殿堂,對話未來方向
8月9日,師生們搭乘吉祥航空HO1682航班抵達南京,正式開啟研學之旅。首日下午,隊伍走進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實地探訪這所 “水利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在校園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生們首先參觀地質陳列館,從數十億年前的寒武紀頁巖到現代水利工程使用的特種混凝土樣本,從長江三角洲的泥沙沉積標本到青藏高原的冰川巖芯,學生們通過觸摸巖石表面、觀察礦物晶體結構,直觀感受地球億萬年的地質演變。
在國際教育學院組織的與外教交流會上,來自巴基斯坦的外教分享了自己的求學經歷,石泉中學的學生們則主動用英語介紹陜西的歷史文化與家鄉的發展變化,語言的碰撞與文化的交流,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 “中國水利走向世界” 的國際化格局。
次日上午,研學開營儀式在河海大學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大屏幕上播放的河海大學宣傳片,從百年前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到如今的 “雙一流” 建設高校,從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水利項目的技術支撐到全球水治理的中國方案,一幕幕畫面讓學生們熱血沸騰。河海大學優秀學子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學習困難、明確專業方向的經歷,他提到 “每次在實驗室模擬水流運動時,都能感受到知識改變世界的力量”,樸實的話語引發了學生們的強烈共鳴。隨后,河海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詳細解讀了學校的招生政策、特色專業及人才培養模式,重點介紹了針對中西部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為學生們未來的升學提供了清晰指引。
河海大學水利工程學院王大偉教授,為研學學生上了一堂 “學習激勵課”。王教授以 “縣城成長、名校求學” 的經歷拉近距離,坦言高中時曾迷茫,直至接觸水利、見證其解決民生難題,才懂 “知識能造福社會”,引發學生共鳴。講解流域水文模型時,他將其與學習類比:“掌握模型需數理知識與毅力,學習也一樣,公式定理是基礎,多練多思才能用知識解決問題,如今積累的知識點都是未來的關鍵部件。”
除河海大學外,行程還覆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南京大學兩大頂尖學府。在南航將軍路校區,師生們首先參觀了御風園航空航天館,館內陳列的殲 - 8 戰斗機、直 - 9 直升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等實物模型,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到航空航天裝備的震撼魅力。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每款裝備的研發歷程與技術參數,當講到 “殲 - 10 戰斗機的研制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時,學生們自發響起熱烈掌聲。在隨后的航空前沿技術科普講座上,南航航空學院的彭秀輝教授用生動的動畫演示了 “隱身飛機如何規避雷達探測”“無人機的自主導航原理”,讓學生們理解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最讓學生們興奮的是航模制作實踐課,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親手組裝固定翼飛機航模 —— 測量機身長度、粘貼機翼、調試尾翼角度,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茍。
離開南航,師生們來到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在 “學士服體驗” 活動中,學生們穿上藍白相間的學士服,在百年梧桐道、北大樓前拍照留念。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志愿者們為學生們詳細講解了學士服的流蘇位置、學位帽的佩戴規范,還分享了南京大學的校史故事 —— 從三江師范學堂到國立中央大學,從朱自清、聞一多等文學巨匠到程開甲、吳健雄等科學大師,深厚的人文底蘊讓學生們深受感染。在優秀學子分享會上,南京大學研究生學長結合自己的高中學習經歷,分享了 “如何平衡各科學習時間”“如何制定高效復習計劃” 的實用方法,提到 “在南大圖書館查閱文獻時,總能感受到‘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學術氛圍。”學生們積極提問,從 “南京大學的特色專業” 到 “高中如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現場互動熱烈。
文化尋根:觸摸歷史脈絡,傳承精神血脈
研學不僅是學術的探索,更是文化的浸潤與歷史的叩問。行程中,師生們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啟了一場深刻的歷史教育課。在紀念館入口處,學生們手持白花,神情肅穆地跟隨講解員步入展廳。在 “遇難者 300000” 的巨型石壁前,全體師生駐足默哀,低沉的哀樂聲中,不少學生紅了眼眶。走進 “萬人坑” 遺址展廳,透過玻璃展柜,層層疊疊的白骨清晰可見,有的骨骼上還留有彈痕與刀痕,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苦難。講解員深情講述了 “紫金草” 的故事 —— 二戰期間,日本軍醫山口誠太郎在南京看到遍野的野花,戰后將種子帶回日本種植,并取名 “紫金草”,寓意和平,這個跨越國界的和平故事,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守護和平”。在 “和平許愿墻” 前,學生們認真寫下和平心愿卡。白骨無聲,卻震耳欲聾。“我們要永遠記住這段歷史,用知識強大祖國”“愿世界再也沒有戰爭,愿和平之花永遠綻放”,一句句誓言,既是對遇難同胞的告慰,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參觀結束后,學生們在紀念館廣場上參加了 “和平燭光” 儀式,點點燭光映照著一張張堅定的臉龐,將悲痛轉化為前行的力量。
在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館),學生們穿過 “九十九間半” 的青瓦白墻,開啟了一場民俗文化之旅。講解員帶領學生們參觀了津逮樓、友恭堂等核心建筑,從 “前堂后寢” 的布局結構,到 “木雕、磚雕、石雕” 三雕藝術,詳細解讀了中國古代宗法制度與家族文化。在 “家族祠堂” 展廳,學生們了解到甘氏家族 “耕讀傳家” 的家訓,通過閱讀甘氏族人的書信手稿,感受傳統家族對教育的重視。
南京城墻博物館的參觀,則讓學生們驚嘆于古代工匠的智慧。在 “城磚的故事” 展廳 ,學生們看到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城磚標本,每塊磚上都印有清晰的銘文 ——“洪武五年,溧陽縣提調官某某,窯匠某某”,講解員介紹道:“這些銘文是古代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了南京城墻的建造質量,歷經600多年風雨依然堅固。” 在城墻結構模型展區,學生們通過互動裝置,模擬了古代筑城時 “夯土、包磚、設垛口” 的施工過程,直觀了解到城墻的防御功能。高一學生王梓涵在參觀筆記中寫道:“以前只在課本上知道南京城墻是世界上最長的古城墻,今天看到城磚上的銘文,才明白每一塊磚都是‘凝固的歷史書’,古代工匠的嚴謹與智慧,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夜游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烏衣巷的詩韻,讓學生們在古今交融中感受 “六朝古都” 的浪漫與厚重。學生們乘坐畫舫,沿著秦淮河緩緩前行,講解員吟誦著 “十里秦淮燈火燦,樓臺亭榭繞河堤” 的詩句,介紹了李香君故居、江南貢院等歷史景點的故事。在烏衣巷口,學生們齊聲背誦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詩詞與實景的碰撞,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 “歷史的溫度”。
博物致知:解碼文明密碼,守護國家寶藏
8月13日,“博物金陵” 主題日讓研學進入深度探索階段。在南京博物院,學生們重點尋找《國家寶藏》中介紹的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這座由黃、綠、藍等色琉璃拼接而成的拱門,龍紋、獅紋等圖案栩栩如生,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大報恩寺的建造背景與琉璃工藝的傳承,學生們紛紛用畫筆記錄下國寶的細節。在藝術館,“竹林七賢磚畫” 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這幅出土于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的磚畫,生動展現了嵇康、阮籍等七位文人的形象,學生們通過觀察磚畫中人物的神態與動作,結合歷史課本中的知識,探討 “魏晉風度” 的文化內涵。在 “非遺館”,學生們觀看了蘇繡、云錦等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深刻體會到 “一寸云錦一寸金” 的珍貴。有學生在筆記中寫道:“以前覺得文物離我們很遠,今天才發現,它們是我們與祖先對話的橋梁,每一件國寶背后,都藏著中華文明的密碼。”
當日晚,師生們漫步南京眼步行橋,從高空俯瞰長江的浩蕩。夜幕下,長江兩岸的燈光璀璨,奧體中心的玻璃幕墻反射著燈光,與遠處古城墻的剪影交相輝映,現代與傳統的碰撞,讓學生們感受到南京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學生們在橋上駐足遠眺,討論著白天在博物院的收獲,分享著對未來的憧憬,晚風拂過,帶走了一天的疲憊,留下了滿滿的回憶。
滿載而歸:以知促行,讓成長更有力量
8月14日,隨著吉祥航空HO1681航班平穩起飛,六天的研學之旅圓滿結束。從河海大學的地質陳列館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模制作課,從南京大學的學士服體驗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歷史沉思,從非遺工坊的傳統文化體驗到南京博物院的國寶探索,學生們在 “行走的課堂” 中收獲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 “愛國、勵志、求真、力行” 的種子。
“這次研學讓我明白,學習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是對世界的探索、對歷史的敬畏、對未來的擔當。” 學生代表在返程分享中表示,“在河海大學,我看到了水利工程如何守護民生;在南航,我親手制作了飛機航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在紀念館,我懂得了和平的珍貴。未來,我會把這次研學的收獲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帶隊教師也提到:“這六天里,我看到孩子們的成長 —— 在高校里,他們主動向學長學姐提問,學會了思考;在紀念館里,他們懂得了敬畏歷史,學會了擔當;在團隊活動中,他們互相幫助,學會了協作。名校與歷史的浸潤,讓他們找到了奮斗的目標,這趟旅程,是他們成長路上的“精神補給站”。
據悉,石泉中學將持續深化研學實踐教育,通過 “走出去、請進來” 的多元形式,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成長平臺,助力他們在實踐中 “讀懂中國,熱愛家鄉,追逐夢想”。未來,學校還將與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 “名校導師進校園”“線上研學課程” 等活動,讓更多學生能近距離感受名校魅力,在研學實踐中收獲成長。